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| 潘晓娟
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,产业、城市、人口的格局也正在被重构。在这种新格局下,如何协调推动城镇化和产业化,实现高质量的产城融合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提升城市运营水平需开启新思维
产城融合,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发展值得借鉴的模式,它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,达到“以产促城,以城兴产,产城融合”。在业内专家看来,在产城融合进行时之际,引入社会各类资本尤其是重点推广PPP模式,有利于整合各方优质资源,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的整体水平。
今年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。
“当下,在产城融合过程中,需要不断总结国内实践的经验教训,树立样板,开启新思维,才能提升城市(镇)开发运营总体水平。”中国网项目管理部主任刘宇明在日前举办的“第五届中国城市(镇)运营商大会”上如是说。
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、国家统计局原总设计师姚景源近日表示,中国经济增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,但比预期要好很多。接下来的经济仍然会保持“稳中求进”的总基调,这个“进”体现在五个方面:一是在就业上稳中求进,二是稳住了金融,三是稳住了外贸,四是稳住了外资,五是稳住投资。
佳兆业集团控股首席战略官刘策分析认为,城市运营创新方面的“三驾马车”体现在地产、城市更新、产业三方面。当下,对于企业来说,应该借助城市更新来加快转型升级。某投资公司投融资部负责人表示,各地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融资渠道的拓宽、社会资本的引入、政府政策的支持、金融机构的介入、施工质量的监管以及财政承受的风控等问题。
城镇化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推力量
翰同资本创始人王倩表示,在大规模城市化的完成过程中,无论是城镇化的发展还是运营商的开发,都离不开资本的助推力量。
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未来趋势。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表示,产城融合项目属于典型的城镇综合开发项目,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,运用PPP模式能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在产城融合建设当中遇到的难题,提升项目落地速度和质量。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,在产城融合过程中,开发性PPP是一种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提供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等综合性服务,并由社会资本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和显着风险,根据绩效表现获取收益的合作模式。开发性PPP模式提供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平台,突破了传统的“界域”思维;探索了商业和公益深度融合的机制安排,突破了过去的“对立”思维;推动形成了财政和经济良性循环,突破了以往的“割裂”思维。
在刘尚希看来,当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来进一步推动实践创新,理论上应把开发性PPP与传统单体PPP项目区分开来。从政策上应积极推广,借助社会资本进行高起点综合片区开发,解决目前城镇化动力不足的问题。
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日前表示,城市开发PPP模式需要完善投融资机制。在贾康看来,“经营城市”是目前城镇化推进中的重要概念,推动城市化建设应该规划先行,多规合一,合理掌握切入点。而PPP是经营城市的升级版,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,加强公共基础设施中的项目运作模式,需要鼓励民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。
针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PPP模式与其中的连片打包综合开发,贾康分析认为,在法治和契约保障下,政府可以连同市场主体以PPP“伙伴关系”共同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。据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9月底,我国PPP项目累计有9249个,投资额14.1万亿元。贾康建议,当前亟待加快推出PPP条例。探索PPP与地方专项债结合,发挥连带效应,推动PPP发展,继续以城市开发运营模式支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